橡皮擦計畫
“人是一步宿命論的機器,
被丟到遵循機率法則的宇宙...”
這是關於兩位天才心理學家的故事──2002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 ‧ 康納曼(Daniel Kahneman),以及他長年合作的夥伴阿莫斯 ‧ 特莫斯基(Amos Tversky)。
他們都著迷於人們決策背後的心理狀態與思考方式,在多項共同研究的主題中,不斷挑戰經濟學家的假設,想告訴他們,人,真的不是理性的。
魔球作者麥可路易士,提出一個新的觀,用統計學的機率模型,來尋找最佳方案的組合,理論上,有經過訓練的專家,都會根據實際數據的統計,來推測跟最終結果的答案,像是NBA球星林書豪的潛力,美國總統川普的當選,但為何最後還是有那麼多偏離答案的預測出現?
原因出在『人類的心智』,儘管出現的證據,跟你所預測的方向有很大的差距,你也會更多依據自己的喜好,過去經驗的累積,不自覺地的給沒證據的預測,加大了權重。
書中提出了許多的心理學常見偏誤,在此不一做介紹,但有三大重要心理性捷思因素,不可不知道,因這會讓你的直覺產偏誤。
1.代表性捷思法
人們進行判斷時,會比較要判斷的事物和「想像中的理想典範」之間的距離,就稱為代表性捷思法。例如在擲硬幣的過程,大家都知道硬幣顯示正反面的機率,其實是相同的。當硬幣連續出現正面之後,人們容易想像下一次出現反面的機率提高,也是所謂的「賭徒謬誤」(gambler’s fallacy)。
2.可取得性捷思法
其次,可取得性(availability)是指愈容易浮上心頭的情境,人們會判斷它的發生機率愈高。他們曾做過一個實驗:請大學生判斷英文字母 K 在某個文本中,出現在單字的字首,或第 3 個字母位置的機率高低。由於人們較容易想到 K 在字首的單字,結果當然是前者機率較高,但事實卻剛好相反。
可取得性也會受到時間的影響,像是你近期有親人朋友生病,或是身邊有朋友剛好住院,相對就認為疾病的發生機率很高。這可以看出,人對於機率的判斷會不斷地變化。
3.定錨捷思法
最後則是定錨(anchoring)的效果。你可以試試看,在 5 秒鐘猜測「1x2x3x4x5x6x7x8」和「8x7x6x5x4x3x2x1」的答案。這兩組算式的答案是相同的,但經過實驗,接受後面試題的受測者給出的答案,竟高出前者兩倍。原因在於起頭不同,導致人們的思考受到了限制。
任何一個經過設計的數值,都可能造成你預測數值的偏誤,如你的出生年月日,手機號碼大小,有些商業手法,就是依據此法下去做優惠價格的暗示。
筆者對這本書有興趣,多是出自於對人的決策過程想要有更多的了解,多數人對於現實不滿意,卻又陷入在無限輪迴的泥沼中,究竟是為何有這種情形的發生?
“害怕損失,以及願意向不確定性付出高額代價的心態,才是人們決策時真正會依循的原則 ”
投資行為,對保險轉嫁風險的偏好,人生未來的選擇方向,都是人類決策過程的生火實例。
今天,當你虧損的帳面價值,轉變成小額的獲利時,多數人都是喜好把它獲利了解,卻錯過了後面的一大段。當跌破自己當初設定的停損線,心裡浮現的第一個想法:『只要沒賣,就不算虧損!』,結果又是下跌一大段,常又出現另一種想法:『要是當初我有做OX的動作,現在我就PP了。』,像是橡皮擦一樣,擦去某段事實,來讓自己感覺好過些。
心裡認同保險是一件好事,但壞事常常都發生在別人身上,自己不可能會那麼倒霉,還是把自己的保險都交給信任的朋友去規劃,抱持著相信朋友的心態,表面是什麼都有買,但實際上,卻是什麼都不足夠,記憶中只感覺到有付出很大的代價,卻自然的擦去凡事都有一定的成本存在,你想像中的保障,是你可能發生風險中最薄弱的一張衛生紙,一碰即破。
現實世界的資訊是經過多層粉飾,往往我們所認識的真相只有一個,或是事情只有正反兩面,但世界上有些事卻不是那麼簡單的,真相可能不只有一個,事情也不是只有正反兩面,也許他是黑跟白之間的顏色深淺,沒所謂的對錯。
瞭解人類的心智模型,在社會化的過程,會如何影響我們的感知,跟決策過程,可能是一條對一般人複雜,可能找不到解答的路徑,但有些事,並不是說你不會,他就跟你沒關係,生活中,我們所做的許多選擇,對於某事的感受,要是你能夠瞭解自己大腦中思考的偏誤,修正自己的決策過程,找出問題最大可能的主因,你就更能貼近現實,不是躲避式的擦去對自己不利的思考偏誤,學會一步一步的去擁抱現實,讓自己能從錯誤中學習成長。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