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957小二解讀保險經紀,對你的好處在哪

國泰媽媽、新光阿姨,富邦大姊,這些名詞,相信在大家的記憶中都佔有一定的位置,畢竟國人的購買行為,還是偏向於向認識的人購買,而早期國內的保險公司,採取是人海戰術,父母一輩的,多少都有認識的朋友在做保險,三不五時,就會”順路”在你家坐坐,剛好他們公司又有出甚麼保險商品不錯,認為剛好滿適合你家的某某人。在早期的人情保單攻勢下,多數人購買的都是業務大軍”認為”不錯的商品,卻沒有人問過,在有限的保費預算下,如何替自己規劃最大的保障。
保險公司各有各的不同優勢商品,猶如武林各門各派,都有自己的獨門武器,傳統保險公司的業務員,大多代表著單一保險公司,只能專售他自家的保險商品,不管此類商品在市場上,是否有其他更好的選擇,你認識她,就只能透過他買他自家的商品,而使用者本身,也即是你本身,即使有心想要好好地去了解保險到底能為你轉嫁哪些風險,受限於專業領域的不同,接受到單方面的知識來源,有他們有條件地給予資訊下,再怎麼計算,都只是在有限的圈子內形成無止盡的迴圈,求不出對自己極大值的解。
保險經紀人則不同,參照美國的制度,可由背後所屬的公司,代理不同的保險公司商品,站在消費者的立場(這點有待討論),幫客戶量身規劃不同的保險商品組合計畫,理論上,只是比傳統單一保險公司有更多的商品組合,但銷售保險的核心在於"人”,業務員的思想沒有改進,也只是換到另一個比較多家組合的體系,重複在銷售之前的舊觀念,這點的改善方法,之後才專文介紹。
在傳統單一保險公司,筆者也待過,後來轉入到保險經紀人,再經過自己這十多年的經歷,也漸漸形成自己一套的風險轉嫁計畫,多數人都侷限於找最好的商品,但只有少數人去挑選適合自己責任階段的規畫,前者是術,只解決了你的自我安慰,後者是道,讓你自己懂著如何去挑選適合自己的,而不是聽業務員的指令。
單一傳統保險公司對於保險經紀人,有種天生的厭惡感,在保險商品上,可能自家公司只有一兩樣的優勢,其他種類的都比不上,因此,上面的大頭們,發揮他們深懂人性,產業理論結合的經歷,研發幾種不同的話術,來規勸他們心中的”迷途羔羊”,以下一一介紹。
保經公司都是賣傭金高的商品?
一般人認知,傭金高就是對客戶最大的傷害,但根據筆者自己比對過兩方的傭金制度,卻是傳統保險公司的總數領的比較多,因公司對專屬通路,有再多發一筆獎金留才,而保險經紀人,只有第一年拿的比較高,其餘第三年到第五年,都遠遠落後傳統保險公司。
保險經紀人賣那麼多家商品,沒像我們這樣專精
保險法只有一部,不管你在哪家保險公司,都受到他的規範。而保險公司的商品,不外乎壽險、意外險、醫療險、失能險、殘扶險這幾類,就如同賽馬一般,大家都在同一個跑道上比賽,不同點,只有馬跟騎師,就是費率跟理賠項目不同。搞懂如何看條款跟費率,把前面的公司名稱拿掉,期使大家都在做同一件事,風險轉嫁。
再者,那麼多家的商品又不是每一家都懂,這點是真的,但人們都忘記了一點,保險經紀人的優勢,在於組合多家保險公司的優勢商品,你知道定期醫療險,市場上那前三家綜合優勢最大,你知道殘扶險,市場上那三家性價比最高,這些不會事先做一個整理嗎?如果你想要了解前三大以外的一家,網路上也能找到每家公司的公開資料,這並沒很困難。
跟保經公司買了那麼多家,以後服務也不知道找誰?
如果是保險的理賠,每一家不外於兩種,收據跟診斷證明書,其他有些比較特別的失能險部分,還需附加一些其他的。既然是醫療理賠占大宗,那麼跟一家保險公司申請理賠,還是跟十家保險公司申請理賠,不就是需要的收據跟診斷證明書多幾份,這點好像也沒甚麼困難。
如果是業務人員的離職,保險經紀人的點活率跟單一保險公司都是接近大數法則,第一年50%,第二年30%,第三年20%,兩方都處在同一個大環境下。
退一步思考,業務員人的的服務,不外乎是幫你挑選適合的保險商品跟幫你送理賠服務。挑選商品,對於一般人來說,是難度比較高的工作,但也沒一般人想像中那麼困難,借助現代知識的普及化,想要獲得相關的知識也沒那麼難,筆者認為一般不懂條款法規的業務員,跟一般民眾的距離,大約只有55分跟50分的差距,還是一樣不及格。
另一方面思考,如果自己當自己的業務員,懂得如何去挑選商品符合需求,也知道申請理賠需要哪些文件,不知道的話,還有各家0800可以服務,這樣的話,還需要找業務員嗎?這也是筆者要苦力推廣的觀念,讓大家做自己的業務員,之後會有一系列的相關文章介紹。
人類的商業行為是一個複雜多元化的心智模型,容易受到其他變數的影響,如公司的知名度,跟業務的交情,路人甲的意見,原生家庭的環境,但是這些跟保險最初設計的出發點沒相關,轉嫁人生可能的風險,單純的把保險視為是一種商品,只看條款跟費率,解決人生可能的大風險,如意外傷殘,一個月20萬的醫療費,家人未來的生活費用來源,許多保險糾紛就不會出現。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