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波金融危機
[金融地震的研究起源]
作者詹姆斯藉由一則則身邊親身經歷過的重大金融機構CEO,談天說笑間所做出的決定,卻可影響到全世紀的風暴,提出個人相關的預測,以及推論的方法,前言中有提出一個重要的觀點,『經濟學是科學,但大多數經濟學家不是科學家』。如果經濟是一門科學,那麼健全的方法就是獲得知識的方式,需要透過假說、實驗、觀察來回驗證,當假說可被資料證實,並可經過反覆測試,皆可驗證,它可以變成理論。
下一波的金融危機又來自何處,作者提出的預測來自於之前1998、2008時,大型金融機構所受的創傷一直未被解決,只是被表面的化妝技巧給掩蓋過去,人們就以為不管多大的危機,都會有政府機關出來救援,對於可能的危機失去防備心。
凡事都有前因後果,想要瞭解金融危機可能形成的原因,則需瞭解他的生態鏈上下關係。過去二十年來所發生的金融危機,相關政府機構發展出了一套對應模式,如果治水般,在惡水來臨時,拼命把水壩築高,把惡水阻擋在水壩內,只要他不超過防備的高度,這樣就不會有水患發生。於是,IMF跟主要經濟強權組成的二十國集團(G20),發明了一個經濟水壩叫G-SIFI,代表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簡單說G-SIFI意思是大到不能倒,在名單內的機構,在危機時可獲得政府的支撐。但G20跟IMF不只是觀察G-SIFI,還想控制他們。
作者舉了貝萊德為例,他只是資產管理公司,政府想把他列入非銀行性重要性金融機構名單,除了可在危機時獲取整個局部的情報,或者,再更進一步,插手貝萊德的業務,凍結他們,停止賣出股票。
政府這種計劃的發源地,來自於過去的金融恐慌,民眾都想拿回自己的錢,政策制定者有兩種做法:第一種是讓錢很容易拿到,盡量印鈔票已滿足需求,2008年的恐慌,政府就束諸於QE來應對。第二種做法就是說『不』,鎖住或凍結體系。凍結牽涉關閉銀行、停止交易,跟命令資產管理業者不得賣出。
[重要理論解讀-複雜系統]
在進入金融危機歷史的檢討歷史中,必須先瞭解的一個理論,『複雜理論』,金融市場的交易行為,所涵蓋的範圍,可以到全世界的可交易商品,時間上,由於跨時區,能到全天二十四小時都有市場在運作,詹姆斯把全球金融市場,視為一個複雜系統,在另一個半球,可能沒人聽過的商品異常變動,都有極小的機率,可能造成全球的金融災害。
複雜理論從兩項工具開始,代理跟反饋。
代理,只是一個系統內的行為者,在資本市場中,可能是某一個人的下單,或是某家機構的程式交易。
反饋,表示初始行為會影響後續的行為,這是複雜系統容易有記憶的原因,一個代理根據它在系統中學習之前的行動來適應他的下個行動。
以巴菲特為例,在股票投資上,他是個贏家。當政府機關要求他的公司每季必須公布投資組合,讓投資人看到他的勝利組合,並可以跟隨,希望也可以變成贏家,這行為的結果是形成一群人,他們的行為強化同一群人其他人的行為,長期下來,造成這策略不管用。
[前震撼1998]
LTCM避險基金,藉由套利跟槓桿策略,號稱無風險策略,在1994-1998四年間,讓投資人的錢幾乎翻了三倍。
在當時,LTCM集合了當代金融高手,信仰著效率市場、均值回歸、理性預期跟風險的正常分佈,成功在投資成績單上交出超乎大盤的表現。
在四年亮麗的表現後,LTCM的貪婪逐漸高漲,追求更高的槓桿跟衍生性金融商品。災難的導火線在1997的泰銖貶值,一路延燒到1998年,LTCM高獲利的結構類似於賭場中的莊家,是其他人想賣的風險的買家,以此建立106種交易策略,分散在不同國家的各類金融商品,藉此把風險給分散掉,以達到理論上無風險套利的策略,但有一條影型的線貫穿所有106種交易策略,所有交易都仰賴提供流動性給當時需要的交易對手,但萬一突然間所有人想變賣所有東西,策略所提供的緩衝區就不足應付,最後不得不求助政府出手救援。
1998年代給我們的教訓是什麼?第一個是,資產負債表外衍生性金融商品是危險的,因為它不透明,交易對手無法找到彼此以平衡交易。第二個是,槓桿轉變細微的市場移動,變成可能違約的重大損失。第三個是,銀行應不准從事衍生性金融商品業務。第四個是,衍生性金融商品風險在於總值,而非淨值。最後一個也最重要的是,危險會毫無預警地突現。
[前震2008年]
2005年後的資本市場發展一個獨特的觀點,大銀行越來越大,資產集中在少數幾家大銀行中越來越嚴重,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名目值大幅增加。以非術語來說,資本市場的大小跟交互關係以達到零界質,任何一個小火苗,都可以把全球市場燒起來。
這次的導火線始於2007年的兩家貝爾斯登資助的避險基金專門從事債卷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槓桿交易,在同一週倒閉,美林等交易對手沒收的擔保品證明無法善出且毫無價值。
其後,還有一些投資次級房貸的基金倒閉,但在政府的救援下,得以對大眾交代,但其中影響的範圍究竟有很多大,目前還沒人可以得知,直到2008的「雷曼週末」,達到關鍵時刻,政府救到無力可救,如同骨牌推倒般,一路引爆下去。
[2018地震]
前兩次1998、2008年的前震都是衍生性金融商品為主因,但地震的主因都沒被真正解決過,政府的作為,如同看坑有多深,就要多少的錢去填平他,從2008後,政府就陸續採用量化寬鬆政策,多印鈔票來刺激經濟發展,但一次又一次的效果更差,經濟就如同心臟病的患者,強心針的效果,一針比一針差。
當商品實質的價值,被名目的價格給超越時,大量的交易契約以美元為結算貨幣,造成2013年以來的的美元指數強勢,形成美元短缺。極度的美元短缺不久後將引發違約、通貨緊縮。因在聯準會創造三兆三千億美元新貨幣的同時,市場創造了愈六十兆美元的新債務,跟數百兆美元的新衍生性金融商品,新創造的錢透過各種管道被以五十比一的槓桿使用。當這些合約要被結算或情算時,交易對手預期能「拿回他們的錢」,才發現有的貨幣總值,不夠支撐起這些合約。
[不確定時代下的自救策略]
投資人應該研讀歷史,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件,過去都曾發生過,但近來有許多是過去未曾發生過。瞭解自 2008年來的金融危機,幾乎都是源自,衍生性金融商品的貪婪後果,政府被動式的抵消造成的後果,用化妝技巧把傷口粉飾起來,內部還是創傷累累,也許在幾來的某天,我們可能會見到政府把金融機關暫時關閉,美其名說是抑制人民的恐慌,阻止人把投資的商品贖回。
作者姆勒斯建議我們,在可能到來的崩潰中,想要保存財富,減輕資產凍結影響力的全面投資組合,應該包含:實體黃金跟白銀,現金,房地產,避險基金,債卷,股票等等。盡量少依賴銀行、經紀商、交易所或數位記錄。
更重要的是,投資人必須保持警界跟靈活,針對可能造成重大損失的可能,擬定出幾種策略,適度調動到其他的配置上,如此一來,它可能是你不確定時代的好起點?
留言
張貼留言